清明节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,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,是一个中华民族缅怀先辈、祭奠逝者、悼念先人、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。清明节里的两大内容,就是踏青和祭扫。亲至墓前,洒扫后奉上精心挑选的祭品,和长眠者说说心里话,是更多人的心愿,也是每年的“规定动作”。清明祭扫的习俗之所以能传承至今,是因为它的精神内核在于慎终追远、敦亲睦族、行孝尽哀,一方面表达对先人的追思缅怀,另一方面也意在承继先贤品德。
节日将近,若在往常,遵循旧有习俗,很多人想必已经早早把祭扫排上了日程。然而今年,因为新冠肺炎疫情,正值防控疫情、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,为避免清明祭扫引发人流聚集、减少疫情传播风险,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,各地区相继推出了文明祭扫、节俭祭扫、绿色祭扫、安全祭扫等一系列的绿色清明理念,推进文明祭扫行动,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形势。 时代在进步,社会在发展,清明文化传承自然不能固守陈规,抱守陋习,而需顺应时代而变,与社会发展脚步相融相合。将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习俗,从清明文化中剔除。同时,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,创新清明文化,为清明文化注入现代文明基因。换而言之,于祭扫而言,重要的不是形式,而是心意。祭扫之要,诚在其心,贵在其意。心中有情,不分远近,不分形式。只要心诚意真,“云祭扫”、代祭扫和实地祭扫一样,都能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礼敬。